行业新闻

美国政府软硬兼施历时6年EHR推进为何仍不给力?

  • 作者:匿名作者
  • 时间:2014-06-02 18:36:19
  • 来源:互联网虚构
  • 阅读量:3218

随着美国医疗信息化产业的发展,电子健康档案也在全美大力推广,一时间涌现出大批电子健康档案厂商,那么EHR是否真的这么受欢迎呢?

   时至今日,距著名的美国医学研究院(IOM)敦促医疗行业广泛采用计算机系统已19年,距美国总统布什宣称“我们可以通过电子健康档案避开危险医疗事故、降低成本和提高医疗质量”也逾6年之久。

    那么,在卫生信息化道路上,我们究竟走出了多远?

    在诸如达拉斯州诊疗中心这样的机构,目前已有积极的迹象表明,医生可通过计算机系统设定流程,并利用条码技术将对症药物在合适的时间以准确的剂量送至特定的病人——这种方式几乎万无一失。

    达拉斯州卫生系统首席信息官(CIO)Pamela McNutt认为,医院通过技术手段可避免一些药物失误是幸事,因为美国每年约有10万人因误服药物失去生命。

    上述成功应用技术手段的案例,极大鼓舞了McNutt发展其他医疗IT的决心。“我们将一切信息都处理成电子格式,这样我们就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就目前情况看来,这一切都是为提高效率和监督质量。”McNutt认为,“实现这些目标唯一的途径就是使用结构化数据。”

    尽管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但医疗行业利用IT改善护理、降低成本的进程却十分缓慢。研究表明,医疗行业的IT水平并不像媒体宣传的那么好。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调查表明,2009年全美仅有12%的医院采用了电子健康档案。这一数字比起2008年9%的采用率已经略显上升趋势。

    英国伦敦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许多电子健康档案项目都已经宣告失败,而且“越大的项目越可能失败”。

    研究人员认为,电子病历系统可以提高审计和结算效率,但也可能降低基本的临床护理效率。美国医学研究院(IOM)的专家自去年开始走访各医疗机构,他们发现,“医生不得不周旋于多个系统和界面,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将病历打印或手写反而更方便。”

    但CIO们依然乐观地认为,IT技术将会显著改善病患护理效果,但这的确需要时间的历练。目前各个行业的IT领导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比如设备的高成本、终端用户的抵触等,这些都将限制IT技术的实际效用。

    “医疗IT行业的发展需要投入更多精力,经历更多变革。变革必须要软硬兼施,并在一段时间内循序渐进。”来自圣地亚哥夏普保健中心的首席信息官(CIO)William Spooner表示。

      美国政府确实是“软硬兼施”。《2009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ARRA)向卫生信息化领域投入了190亿美元,提供给医生和医院参与医疗保险项目临时奖励的机会,以激励人们“有意义的使用”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当然,如果卫生机构不符合政府“有意义的使用”准则,那么它们将会在2015年被施予经济惩罚。

    “让医院使用电子健康档案至关重要。”哈佛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专业的副教授Ashish Jha认为,“在全美医院,每年因纸质病历错误导致死亡的人数以千万计,这是万万不能接受的。有大量证据表明,电子健康档案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错误,但因费用昂贵以及实施这些系统可能会造成工作不便,许多医院的信息化行动迟缓。”

     众所周知,采用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原因之一是它可以使医生随时随地了解病人的就诊记录。这对那些远离家门需要急诊的病患来说更为重要,医生可以通过电子健康档案了解他们的病史和其他基本情况。

     此外,Spooner认为,电脑系统一旦发现化验结果不正常,就可以立刻提醒医护人员采取行动,并预防并发症。有的系统可以直接将病患的数据转移到护士工作站,于是护士可以一次性看到所有信息,不用逐个查房。

  

 一项复杂的工程

     专家认为,电子健康档案的一个强大应用是可以分析患者群、跟踪患者群病症趋势、辨别最佳案例和确定最佳疗法。来自贝勒诊疗健康中心的首席信息官(CIO)David Muntz认为,“这才是电子健康档案的终极目标。”

    “这的确是我们的目标,但因信息孤岛问题,我们距离目标还很遥远。”Timothy Stettheimer对此有所感慨。他是阿拉巴马州圣文森特健康系统的首席信息官(CIO),同时兼任健康管理行政学院董事会主席。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医疗机构都有电子健康档案。许多机构因设备没有关联无法与外界网络信息共享;即使是可以与外界网络分享信息,也因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无法顺利地实现信息交换。

     Stettheimer解释:“我们不得不面对很多棘手的问题,比如不同的词汇、诊断代码和术语等等。我们正试图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当然,要实现信息共享,我们还要做很多努力。”

    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信息学主任Peter Gabriel表示:“我们可能要等10〜15年才能实现普遍的数据共享,因为这的确是一项艰难的复杂工程。”

    还有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在信息共享的同时,人们是否会相信他们的电子健康档案足够安全和隐私?最近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民众质疑一些企业或营销人员可能会获得他们的隐私信息。

    对这一问题的直接反驳是,电子健康档案比纸质档案更为安全。目前,许多电子档案系统都对访问实现了多层次控制:除了限制谁可以查看具体信息外,还提供查看跟踪,可以全程监控谁在何时访问了哪些信息。

    但对这种共享仍存有疑云。究竟最终如何处理电子健康档案,人们会选择统一共享的系统吗?患者、院方和厂商,究竟谁应成为信息的所有者和管理者?

IT能否削减开支

    专家期望中的医疗IT是强大的,它不仅能改善护理、简化程序,还能削减因错误造成的昂贵开支。“至少在20世纪90年代,我们就已经知道通过技术能实现用最小成本达到最佳诊疗效果。”全美电子医疗合作社的首席执行官(CEO)Aaron Seib 如此表示。

    McNutt认为,他们医院的处方条码系统就是一个利用技术手段削减成本的好例子。这套系统通过避免给错药物而减少了相应的治疗开支。当然,在美国,这只是给保险公司节约了支出,但对医院来说,至少可减少因用错药产生的医疗事故诉讼成本。此外,根据美国最新的医疗损害赔偿规定,由于护理不当(比如医院获得性感染)造成的损害应由院方承担赔偿责任。而IT系统的应用,可以在发生医疗纠纷时明确医患双方的责任,在更大程度上节省开支。

    不过,在考虑医疗IT投资回报时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通常来说,利用技术节约成本的往往不是技术的拥有者,而是医疗卫生系统中的另一方,比如说保险公司。

    Stettheimer这么解释:“比方说,一名病人因心脏病在深夜被送进医院,心脏病专家不在医院,那么医护人员会立刻将检查结果远程发送给医生,而不是打电话给医生然后等他赶到手术室。这样就可以尽快进行治疗,不但效果更好,而且成本更低。虽然院方似乎没有受益,但整个医疗系统(包括保险公司)都明显受益了。”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盈利性机构的CIO很难得到IT投资:IT水平提高只是给产业带来好处,却不会给机构本身带来直接利益。

   “政府在卫生信息化领域的激励政策并不均衡。实际上,也有一些不当的激励措施。”Stettheimer表示,“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自己去克服。”

    他认为,新的支付模式应该帮助各个医疗机构看到IT投资的经济回报。政府的医疗补助(美国政府向低收入者提供的健康保险)和商业性保险公司应该根据院方的医疗条件承担支付责任,而不是根据医院每天的治疗情况。这些措施将会激励医生和院方给予病人最有效、最好的治疗。

    Gabriel 认为:“这种新的支付模式可能会比单枪匹马的技术创新更节省成本。虽然我自己也提倡医疗信息化,但目前为止没有看到足够的证据表明信息技术可以为医疗系统节约成本。”

资金仍是问题

    很多经济不景气的医疗机构很难把IT投资摆在首位。哈佛大学研究发现,小型或者乡村医院、公立医院的信息化程度落后于大型医院和私立医院,拉大了数字鸿沟。

   “政府的资金支持对医疗IT行业的全国需求来说,只是杯水车薪。IT投资依然是很多医疗机构头疼的问题之一。”非盈利性医疗技术提供商的负责人Bobbie Wilbur表示,“IT投资能力受多种因素制约,非常复杂。有的机构确实资金匮乏,有的机构可能不够重视IT投资,觉得其他的投资需要等级更高。”

   Spooner则认为:“资金问题可能会促使小型的、独立的机构寻求机会与大型机构合作甚至合并。单打独斗将会成为过去时。”

    当然,如果不利用或不能有效利用,IT对医疗的裨益是微乎其微的。很多CIO和研究人员发现,一些医生、护士抵触计算机系统,采取传统的纸、笔方式记录。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个问题比较普遍。不过,与其他行业一样,有越来越多的医疗从业人员是跟随IT发展成长起来的,他们很好地适应了信息化。Spooner认为:“毋庸置疑,将来的医护人员必须要会使用电脑。”

    IOM(美国医学研究院)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比让从业人员接受IT培训更为迫切的问题是,目前很多机构过度重视计算机硬件,忽视了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好的软件,以便简化流程、科学诊断。走访医疗机构的研究者发现,“现有的IT软件更多地用于业务流程自动化或者结算服务,仅仅是简单的模仿纸质化表格等,很少能为临床医生或系统使用者提供认知上的帮助”。此外,“很多医疗IT软件主要是集中在个人诊疗(比如,把x药物在9∶42及时送给病人,把化验结果y传递给医生,诸如此类),很少能帮助医护人员收集和分析病患的整体健康数据。”

    Gabriel表示:“目前已有明显迹象表明,医疗IT产业将会快速成长。简单地部署计算机系统并不会显著改善医疗状况,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精细的系统设计、周到的配置和人性化的服务流程。”